站长招募,诚寻合作

张家川在线 家乡综合门户平台

合作热线: 010-61744288

张家川书法家给本站负责人题写网名《王者风范》

信息来源:张家川在线 时间:2013/10/21

 

暖日晴云知次第 东风不用更相催

——书法家朱山茗先生印象  

  



  (天水晚报记者王惠玲)  回想起来,最初接触山茗先生,不是眼见其人,是被他一幅潇洒俊逸、沉雄古朴的书法作品给震撼了。

    对着一幅***恣肆、神采飞扬的书法作品,自然难免想像书者风神。及前日亲见其人,方知一切凭空想像都是站不住脚的。先生温良谦和,含蓄内敛,虽年近古稀,却乌发满头,眉梢眼角写满一股难掩的文人气息。书案前铺陈,心神之力凝于笔端,但见龙行蛇舞,笔实墨沉,坚硬挺拔,端得“忽然兴至风雨来,笔飞墨走精灵出。”

    山茗先生是老三届的高中毕业生,从1957年入小学,便与毛笔结下了不解之缘。年岁渐长,村里乡亲家门上的对联,多是出自他手。及至学业完结步入社会,参加工作之后的山茗先生,也从未与笔墨纸砚分开过半步。1971年调入张家川县文化馆后,更是如鱼得水。

    近水楼台先得月,也需有心之人多勤奋。山茗先生的青年时代是在一间小屋里度过的,冬练三九,夏练三伏,午夜之前不睡觉,于他而言,也是工作生活的常态。

    山茗先生习二王、临魏碑、研明清墨迹,《右门颂》张猛龙碑、张黑女碑、郑文公碑,他无不是经过精心揣摩,而对唐楷则***尤勤。山茗先生极为重视传统,善于摄取传统的精华以充实自己,沉溺书海而乐之,对于当今社会贪求速成、急功近利的笔法绝然相悖。他认为,在书法上要想有所突破,非涵脉古今不能探源别流,非意气超迈不能去陋脱俗,主张以碑取神,以帖取韵,养碑之雄,扬帖之秀,兼收并蓄,滋其所长。

    数十年浸淫书海,山茗先生既能写出具有深厚功力的传统书法,也能写出流畅自如的行草。有人评价他的作品“中锋取势,侧锋取妍,盘骨神气足备”,被相熟者认为颇为贴切。也有人认定,他的书法,楷书最见功夫,字里行间古朴而生动,稳健温婉,也不乏雄性刚质,刚柔相济,寓方于圆。这种于书法艺术之中体现儒家中庸思想的特质,也被认定是极高的境界。

    艺术之路是相通的。对山茗先生言,早年钟情于“书”的同时,“画”的种子也早已落地生根。只可惜,前行途中驻笔数载,未能与习书之路齐头并进,所幸之事,退休之后,先生重拾画笔,于丹青之中又窥新境界。他的画有山水,有花鸟,有人物,形态逼真,技法娴熟,有大气而磅礴,也有温婉而清丽。

    山茗先生为人低调,有人说他若空谷幽兰,只在深谷中散布芳香,却不知自我包装。其实,在他心中,当年那些滴水成冰的寒夜里呵墨挥毫,笔耕不辍的执著,并不是奔着名利而去,只为一生能够走在自己为之痴迷的道路之上,去感悟艺术之境的博大与深沉。

    先生原名朱三明,后改作朱山茗,又依字意作“红山茶”解,是以作品中署名亦多见“红山茶”三字。先生一生颇多坎坷,但自始至终对早年卧病于床的爱妻关爱有加,知其事者无不对先生为人赞叹不已。

    于生活磨难之中寄情笔墨,下笔之间自多一份沧桑与豁达。看淡人生得失,坚守内心抉择,艺术之树也自常青。山茗先生执著书海,从未间断研习,不求闻达于世,也当能在自己的艺术之路上,得见更高的艺术之妙。

    “高楼晓见一花开,便觉春光四面来。暖日晴云知次第,东风不用更相催。”山茗先生何用催?且容拭目,静待明春花更开。

Copyright © 2004-2024 张家川在线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
京ICP证B2-20190844号 京ICP备09021873号 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1455号

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