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历史 > 追寻张家川悠久的历史和文化(三)

追寻张家川悠久的历史和文化(三)

关键词:追寻张家川悠久的历史和文化(三)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追寻张家川悠久的历史和文化(三)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gszjc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1037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 

追寻张家川悠久的历史和文化(三)

 

    一座历史文化古城,必定有她深厚的底蕴;一段沧桑岁月,必将有她印证的痕迹。2013年,正是古阿阳——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建县60周年。伴着昔日后川河水汹涌不息的记忆,追随岿然屹立的亘古关山,既是关陇古道之要冲,又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塞要道,座落于中国甘肃东南部,天水市东北部,陇山西麓的张家川回族自治县,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热土,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民族文化。作为 “秦人”的起源和发祥地之一,至今彰显着独特的历史意义和文化魅力,成为诸多学者、文人追寻探索现代文明和历史文化发展的“索引”。

 

    回族聚居区的形成

 

   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是甘肃东南部唯一的回族聚居区,但回族聚居区的形成,主要还是清穆宗同治年间(1862至1874唯)陕甘两省回民反清斗争失败后,清政府把被迫投降的官兵安置到张家川,形成了回族聚居区。

 

    张家川从元明开始,已有少量回族居住。依据一些零星史料推断,南宋宁宗嘉定十一年(1218年),成吉思汗在结束第一次西征时,将被征服国家的“回回”群众编成卫军、亲军、“探马赤军”等,协助蒙古军队作战,或派遣到各地驻防,或在中国的西北部屯兵垦田,日久便散居各地,这些人在内地有的经商、有的从事各种小手工业。其中有一批“回回”便进入张家川定居屯垦。据《元史》记载,元朝因多次移军屯田和军队的不断转移,众多的“回回”军散布西北各地,他们就地驻扎屯垦,亦兵亦农,垦田备战,后因军队编人民籍,成为民户,与当地汉族联姻结亲,有一部分定居生活在张家川地区,从事农业生产。据《明史》记载,明成祖永乐年间(1403至1424年),成祖朱棣对海外边远诸国招徕怀柔,使西域贡使、商人由新疆吐鲁番、哈密等地进入河西走廊直至关中,岁岁不绝,且有留居中国的,不仅经商,还定居为农。张家川位居关陇交通要道,是农商具茂的地方,一部分商人在经商往来中留居,使张家川逐渐形成了回汉民族杂居的情况。到清代中期,由于一部分回族后裔,先后以投亲靠友、经商开店、做皮毛生意等方式,选择有回民居住的村落和集镇定居。当时,境内大部分为荒山大林,地少人稀,群众多以一姓一族为聚居处,形成“大分散、小聚居”的回族村庄,回族人数约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,主要分布在境内东关、西关、上磨、刘堡、梁山一带。

 

    张家川形成回族聚居区的主要原因是,清穆宗同治年间(1862至1874年)西北回族反清斗争失败后,清廷把被迫投降的官兵安置到甘肃清水、秦安两县境内的张家川镇、恭门镇、龙山镇、胡川、刘堡、平安、张棉驿、川王、连五、梁山、阎家等地。被安置在张家川的降清回民军共有三部分:一是李得仓部。李得仓在宁夏固原肖河城降清后,其所部“南八营”官兵及群众,共有9.62万余人,被安置在张家川的有3.1万余人,他们有张家川本地人、礼县盐官人、秦安莲花城人、陕西固关人、陕西巩昌人、甘谷人等。二是崔伟部。清廷将在西宁之役失败后被迫投降的崔伟部,即陕西凤翔籍回民军和眷属共l万余人,安插在清水、秦安两县境内的恭门镇、张川镇、龙山镇。他们是陕西省风翔“三十六坊”人、麟游、渭南、澄城人、甘肃省华亭神峪河人、灵台人。三是毕大才部。毕大才西宁兵败投降后,被安置在张家川地区的官兵及眷属共有3280人,他们多为泾阳、三原、蓝田人,集中在今连五乡境内。至此,张家川地区的民族成分发生了巨大变化,由以前的汉民多回民少变为回民多汉民少的回族聚居区。此后,陆续又有回族后裔、亲戚因逃荒或经商留居张家川镇、龙山镇、胡川乡、木河乡一带。民国二十六年(1937年)抗日战争爆发后,又有河南的张、马、丁、白等姓皮毛商20多户连同眷属迁到张家川定居,还有因逃荒、经商留居到张家川的外地回族群众,共同形成了一个以张家川镇为中心,人数较多,面积较大的回族聚居区。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